2025 年 11 月 2 日,由北京德谕泽律师事务所主办的“2025 民营企业可持续传承发展暨风险管理公益论坛”在北京京城俱乐部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以“传承破局:赢在风险管控”为主题,汇聚了政商学界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中国家族企业在代际交替时期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论坛期间,备受业界关注的“2025 中国上市公司最佳传承100”榜单首次正式发布。
在主旨演讲环节,文化学者陈浩武从文化维度深刻阐释,商业文明是家族企业传承的核心,而商业文明的“一体两翼”—— 法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是传承的“精神压舱石”。
他鲜明地提出:没有文化的传承是最脆弱的传承,家族价值观的断裂比财富流失更具毁灭性。市场经济是最大的公益,而市场经济离开法治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离开企业家对财富伦理的坚守,就无法支撑企业长久传承,企业要将商业文明、家族价值观融入企业治理的每个环节。

以下为陈浩武先生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高鸣飞女士的邀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这位高贵、典雅、美丽的女性,而且知道她在从事的这项事业时,我从内心表示深深的尊敬,我认为她对这个国家的关怀、这种民族的情结、对企业延续事业的守护,让我深受感动。
我和宋军先生在奈良的古老街道上经常一起漫步,我们漫步时总会感慨:从这个街角拐过去,有一家大米店,里面挂着自明治维新以来所有米的价格,这家店已有 300 多年历史;从那个巷口拐过去,有一家中药店,我常去跟店主聊天,这家企业已历经 806 年。所以我们经常感慨,为什么别人的企业能做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我们的企业却常常在中途出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像日本、欧洲那些古老企业的传承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
我们当下正面临两大重要挑战 —— 不光是企业,所有行业、国家乃至全球,都面临这两大严重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人类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价值体系,如今正面临严重冲击。现代文明的起点是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到大航海,再到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宗教改革、产业革命,人类价值理性的形成主要源于启蒙运动,由此构建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体系。但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价值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即所谓的雅尔塔 - 华盛顿国际条约体系,如今面临崩溃的风险。
这两大挑战,一个造成价值理性混乱,一个带来国际秩序困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变动频繁,局部战争冲突不断,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民营企业也身处其中。所以我认为,当下的世界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人无论是在精神价值追求上,还是事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需求都是追求确定性 —— 因为确定的方向,才是前进与决胜的基础。
因此,我们正面临一个极大的危机:这种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回到今天的主题,我认为代际传承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的传承。我们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核心是探索商业文明,而商业文明的核心有三点:一是承认市场经济是经济的基本模式;二是承认契约精神是商业的核心;三是承认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下这个动荡不定、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温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重温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 因为他们都在强调一个核心:市场经济与商业,才是人类最大的公益。
我们所说的公益,不是来自公益组织、慈善或施舍,而是源于商业文明。把民营企业做好、把传承做扎实,就能解决就业、税收、财政收入以及劳动者福利问题。所以,什么是最大的公益与慈善?答案就是把企业做好,商业文明才是最大的慈善。在观念上,我们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一点在当下需要反复强调。
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两个阶层作出了卓越贡献:一个是民营企业家阶层,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税收增长、就业保障、产业更新立下汗马功劳;另一个是推动国企与政府主导行业发展的群体,这一点不可否定。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正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推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官员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也十分突出。
在不确定性时代实现家族传承,核心是确立 “市场经济是最大福利” 的观点。那么市场经济包含什么?我认为它是 “一体两翼”—— 像鸟一样,有身体更要有翅膀才能飞翔。
这两翼,一翼是法治制度: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若没有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家族企业便无从谈起,核心是要通过法治建设,确立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的基点;另一翼是精神信仰:企业家、企业管理者需自觉抵制不义之财,实现财富的伦理化 —— 任何财富的获取,都要符合道德、伦理与价值观,而这源于道德修养、精神信仰与文明自觉。
所以,市场经济这只 “鸟”,左翼是法治文明,右翼是道德自觉,缺少任何一翼,商业文明都无法腾飞,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会受限。
民营企业传承的警钟已在中国敲响,确实像 “建立在悬崖上的帝国”。直到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问题仍未解决,刚才庄(聪生)主席讲到的泉州调研,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因此,企业家自身需承担起探索治理结构的重任 —— 这不仅是传承问题,更是企业治理结构的终极变革,在这方面,我们要向世界发达商业文明学习。
最后,我想结合古人智慧谈谈启示,就说庄子 “庖丁解牛” 的故事。我 12 岁时第一次读《庖丁解牛》,距今已 62 年,当时读初中的我完全不懂庄子想表达什么。直到中年以后,历经世事,才明白其中的大智慧。“庖丁解牛” 是庄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核心讲的是 “杀牛之道”:最普通的杀牛人(族庖)一个月换一把刀,稍懂技巧的(良庖)一年换一把刀,而庖丁的刀用了 19 年,杀了几千头牛,仍锋利如新。梁惠王问其原因,庖丁答:牛虽庞大、骨骼复杂,但有规律可循,骨节间有空隙,我的刀薄而锋利,以 “无厚” 入 “有间”,自然游刃有余。
大家熟知的 “游刃有余”,就出自这个故事。在庄子看来,庞大的牛好比复杂的社会,刀好比人或企业的 “寿命”:族庖、良庖的刀 “短命”,是因为不懂规律;而庖丁的刀 “长寿”,是因为掌握了事物本质。这其实是在讲 “复杂世界的生存之道”—— 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活得更久?答案是掌握规律、顺应本质。
庄子哲学与孔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维度:儒家强调 “积极入世、构建公理社会”,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而老庄道家更关注 “复杂世界的生命安顿”,这一维度在当下尤为重要。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读一读老庄,品一品《庖丁解牛》,或许能对企业传承有所启发。
最后补充一句:在企业传承问题上,我们不妨借鉴犹太人的智慧。世界 500 强企业中,多数企业文化的核心与 “摩西律法” 相关 —— 这正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也是犹太教信仰对商业文明的深远影响。因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