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泽坤
来源 | 家族传承护卫官
香港中环林立的高楼间,沉淀着华人世界家族企业传承的深厚智慧。虽开埠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香港商业家族却已走出一条跨越数代的传承路径,其中以李嘉诚家族(长实集团)、李兆基家族(恒基地产)、郑裕彤家族(周大福 / 新世界)、郭得胜家族(新鸿基地产)、包玉刚家族(九龙仓 / 会德丰)、吕志和家族(银河娱乐) 为代表的 “六大家族”,更是历经多轮经济周期考验,构建起兼具稳定性与成长性的传承体系。
北京德谕泽律师事务所最近预发布的《2025 中国上市公司最佳传承 100 强榜单》印证了其传承实力 —— 长实集团、银河娱乐、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九龙仓、周大福等香港家族企业均成功上榜,凭借 “控制权稳定、治理成熟、二代胜任力强” 等特质,成为榜单评估的传承标杆案例。
相较于内地家族企业多处于 “一代向二代” 传承的初始阶段,香港六大家族已完成 “二代接棒” 甚至 “三代历练”,在股权控制、职业经理人引入、接班人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积累了系统性经验。
香港人常说 “力不到不为财”,我们研究发现,香港家族传承的成功,本质是构建了 “制度解‘如何传’、人才解‘谁来接’、文化解‘为何传’” 的完整闭环。
从李嘉诚家族的 “离岸信托 + 基金会” 架构,到郭得胜家族的 “11 条家规” 治理,从李兆基家族的 “两子分权” 到包玉刚家族的 “信托分业”,传承的每一环都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实现 “信制度而非人性、重专业而非血缘、传文化而非仅传财富” 的目标,不仅破解了 “富不过三代” 的魔咒,更为内地家族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 “制度 + 人 + 文化” 三维传承框架。
如今,内地家族企业正迎来交接班高峰期,香港六大家族的传承实践虽根植于独特的法律与商业环境,但其核心逻辑却为内地企业突破传承困境、实现基业长青提供了宝贵借鉴方向。
对内地企业而言,无需照搬香港模式,却可借鉴其底层逻辑,结合本土法律环境与商业传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传承之路。
从股权控制权上看,香港家族善用家族信托与家族办公室,实现股权稳定与资产隔离 —— 李兆基家族的 “动态受益比例” 根据成员贡献调整,包玉刚家族的 “分业信托” 适配多元业务,李嘉诚基金会则以 “慈善 + 股权” 模式平衡社会价值与家族利益。这种产权安排既确保家族对企业的核心控制力,又能通过灵活设计避免产权分割引发的内耗。
从专业化管理上看,香港家族打破了 “家族独占”,融合家族控制与职业经理人优势,深谙 “专业补位” 的价值 —— 郑裕彤家族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旗下业务,新鸿基郭氏家族以家族宪法规范成员与职业经理人权责,均证明 “家族掌战略、经理人管运营” 的双轨模式可提升企业效率。许多家族更是通过 “限制性股票 + 退休福利” 的激励模式,绑定职业经理人长期利益,避免短期逐利行为。
在家族成员分工机制上,香港家族以 “能力 + 区域” 为导向,化解内耗提升效率。在成员分工上摒弃 “长幼顺序优先”,坚持 “能力优先” 与 “区域隔离” 相结合 —— 李兆基家族采用 “内地 - 香港” 分工模式,按 “本土 vs 海外”“成熟市场 vs 新兴市场” 划分职责;周大福家族郑志亮因 “创投经验” 被委以北亚业务管理重任,避免了 “论资排辈” 导致的资源错配。此外,新鸿基郭氏家族 “不得设立竞争性企业” 的家规,通过协议避免家族成员 “同业竞争”,进一步减少内耗。
在二代接班人培养上,香港家族将接班人培养视为传承关键,建立了循序渐进的成长体系,规划了 “教育 + 历练 + 晋升” 的系统接班路径,全面夯实了传承系统的核心 —— 李泽钜从基层项目助理起步,历经多岗位轮岗晋升至长实副主席;吴宗权在瑞银干房地产企业融资分析师的活儿,一干就是好些年,积累金融经验后才回归家族企业。在香港,二代接班人普遍具备 “顶级教育 + 跨学科背景”,以适应全球化与数字化需求。这种培养模式既避免 “空降高管” 引发的内部信任危机,又能让接班人在实战中积累能力、建立权威。
在财务稳健与企业经营力方面,香港六大家族历经多轮全球性经济危机仍屹立不倒,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以严肃财经纪律保障企业经营稳健 —— 香港地产公司平均负债率约为 20%,而内地民营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却远超 90%,香港地产公司现金流周转倍数达到 0.3,内地民营地产企业却大多在 0 附近徘徊,甚至出现负值,资金周转艰难。
在家族文化凝聚力上,香港家族视文化为传承的精神根基 —— 郭氏家族 11 条家规直指 “传承风险”,精准解决家族内部潜在矛盾;李嘉诚、郑裕彤的家训,强化家族文化感知。香港家族通过 “家族共同参与” 的公益项目强化成员的 “共同目标感”。这些实践让家族文化从 “家训口号” 转化为可落地的价值体系,让家族文化既保留核心价值,又能适应时代变化,凝聚家族人心,成为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
从 1862 年成立的香港中华煤气,到 1929 年起步的周大福金行,再到 “世界七大船王” 之首包玉刚……香港百年家族企业的韧性证明,传承绝非 “财富规模的竞争”,而是 “制度、人才、文化” 的综合较量。
对内地家族企业而言,香港六大家族的经验不是 “模板”,而是 “方法论”—— 在法律框架内构建适配自身的制度,以开放心态引入专业力量,用长期视角培养接班人,靠共同价值观凝聚家族。随着内地商业环境的成熟,只要内地企业提前规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定能构建起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传承体系,在全球化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 “传承奇迹”。